苏轼笔下十首经典寺庙古诗词:豪情诗韵,尽显古刹雄浑气魄;似画诗笺,晕染古刹灵动之美!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精心挑选苏轼笔下十首描写寺庙的古诗词,带您走进他笔下的禅意世界。在这里,既有“豪情诗韵,尽显古刹雄浑气魄”的壮阔,让您感受到古刹历经岁月沉淀的厚重与威严;又有“似画诗笺,晕染古刹灵动之美”的细腻,让您领略到古刹在自然与人文交融下的灵动与鲜活。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词,感受苏轼与古刹的奇妙邂逅,领略那跨越时空的诗意之美,探寻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与精神。 图片 1 大秦寺 苏轼〔宋代〕 晃荡平川尽,坡陀翠麓横。 忽逢孤塔迥,独向乱山明。 信足幽寻远,临风却立惊。 原田浩如...
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文精心挑选苏轼笔下十首描写寺庙的古诗词,带您走进他笔下的禅意世界。在这里,既有“豪情诗韵,尽显古刹雄浑气魄”的壮阔,让您感受到古刹历经岁月沉淀的厚重与威严;又有“似画诗笺,晕染古刹灵动之美”的细腻,让您领略到古刹在自然与人文交融下的灵动与鲜活。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词,感受苏轼与古刹的奇妙邂逅,领略那跨越时空的诗意之美,探寻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与精神。

图片

1

大秦寺

苏轼〔宋代〕

晃荡平川尽,坡陀翠麓横。

忽逢孤塔迥,独向乱山明。

信足幽寻远,临风却立惊。

原田浩如海,衮衮尽东倾。

此诗是苏轼任凤翔签判时所作。诗中,苏轼以宏阔笔触绘就大秦寺之景:平川尽头,翠绿山麓横亘,忽见孤塔耸立,于乱山间熠熠生辉。他信步幽寻,临风而立,心生惊叹。远处原田浩瀚如海,滚滚东流,尽显天地之壮阔。此诗不仅展现了大秦寺的幽深与壮美,更透露出苏轼仕途辗转中寄情山水的豁达心境。寺庙作为历史见证,与诗人心境交融,成就了这首意境深远的佳作。

图片

图片

2

水月寺

苏轼〔宋代〕

千尺长松挂薜萝,梯云岭上一声歌。

湖山深秀有何处,水月池中桂影多。

此诗是苏轼笔下灵动清幽之景的写照。诗中,千尺长松上攀附着薜萝,尽显古朴苍劲;梯云岭上传来一声歌,打破了山林的寂静,增添了几分生机。诗人发问湖山深秀之处在哪,目光落至水月池,只见池中桂影摇曳,如梦似幻。水月寺隐于这般景致里,似是尘世喧嚣中的一方净土。苏轼借水月寺之景,抒发了对自然宁静的向往,在寺庙的静谧氛围中,寻得心灵的片刻安宁,让诗意在山水与禅意间悠然流淌。

图片

图片

3

吉祥寺赏牡丹

苏轼〔宋代〕

人老簪花不自羞,花应羞上老人头。

醉归扶路人应笑,十里珠帘半上钩。

此诗作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宋熙宁五年(1072年),他与友人同游吉祥寺赏牡丹,留下这趣意盎然之作。诗中,苏轼毫不避讳自己年老却簪花的行为,还戏言花都该羞于戴在自己头上。酒醉而归,扶路踉跄,引得路人发笑,而沿途十里人家半卷珠帘,似也在好奇观望。吉祥寺因牡丹盛开而热闹非凡,苏轼在这欢快氛围中,抛却了官场束缚,以诙谐之态展现真我。他一生宦海浮沉,此时却在赏花之乐里寻得片刻轻松,寺庙见证了他这一段洒脱快意的时光,尽显其豁达不羁的性情。

图片

图片

4

题灵峰寺壁

  苏轼〔宋代〕

灵峰山上宝陀寺,白发东坡又到来。

前世德云今我是,依稀犹记妙高台。

这首诗是苏轼重游灵峰山宝陀寺所作。彼时苏轼宦海沉浮,历经波折,心境复杂。诗中“白发东坡又到来”,一个“又”字,道尽岁月沧桑与故地重游的感慨。他将自己比作前世德云,仿佛与这寺庙有着宿世因缘,“依稀犹记妙高台”,妙高台承载着往昔记忆,或许曾在此寻得片刻宁静与顿悟。宝陀寺静立山间,见证了苏轼的辗转人生。他在寺庙中,于佛前山色间,寻得心灵慰藉,将自身经历与寺庙的禅意相融,让诗歌染上了一抹超脱尘世的空灵。

图片

图片

5

病中游祖塔院

  苏轼〔宋代〕

紫李黄瓜村路香,乌纱白葛道衣凉。

闭门野寺松阴转,欹枕风轩客梦长。

因病得闲殊不恶,安心是药更无方。

道人不惜阶前水,借与匏樽自在尝。

这首诗是苏轼病中游览祖塔院所作。彼时他仕途不顺,身心俱疲,病中游寺成了难得的慰藉。诗中,村路紫李黄瓜飘香,他身着乌纱白葛道衣,在野寺中感受松阴流转、风轩送凉,惬意又闲适。“因病得闲殊不恶,安心是药更无方”,苏轼于病中悟出,闲适心境便是良药,尽显豁达。祖塔院静谧清幽,道人借阶前水与他共饮,更添几分禅意。在这寺庙里,苏轼暂忘尘世烦恼,以自然为友,以禅意为伴,在病中寻得内心的安宁与超脱,让诗歌满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哲思。

图片

图片

6

和子由渑池怀旧

 苏轼〔宋代〕

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

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

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。

往日崎岖还记否,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
此诗是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的见证,也是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喟叹。当年兄弟俩赴京应试,曾寄宿渑池一寺庙,如今苏辙怀旧,苏轼和诗。诗中以“飞鸿踏雪泥”喻人生,偶然留下的指爪,恰似人生中短暂的痕迹,鸿飞东西,难寻踪迹。当年寺中老僧已逝,只余新塔,坏壁也难觅旧题。往昔赶考的崎岖路,人困驴嘶,历历在目。寺庙见证了兄弟俩的过往,如今物是人非。苏轼借寺庙之变,抒发对人生漂泊、世事无常的感慨,却又不失豁达,在沧桑中尽显超脱之态。

图片

图片

7

浣溪沙·游蕲水清泉寺

苏轼〔宋代〕

游蕲水清泉寺,寺临兰溪,溪水西流。

山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路净无泥,萧萧暮雨子规啼。

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

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,彼时他仕途失意,却于蕲水清泉寺寻得别样心境。清泉寺临兰溪,溪水西流这一奇景,让苏轼心生感慨。上阕描绘寺外之景,兰芽浸溪、沙路无泥、暮雨子规,清幽中透着生机。下阕笔锋一转,以“谁道人生无再少”直抒胸臆,借门前西流之水,表达不服老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。清泉寺见证了苏轼的豁达,他在困境中不沉沦,于寺庙的宁静里,将挫折化作前行的力量,以乐观之姿笑对人生风雨。

图片

图片

8

法惠寺横翠阁

  苏轼〔宋代〕

朝见吴山横,暮见吴山纵。

吴山故多态,转侧为君容。

幽人起朱阁,空洞更无物。

惟有千步冈,东西作帘额。

春来故国归无期,人言悲秋春更悲。

已泛平湖思濯锦,更看横翠忆峨眉。

雕栏能得几时好,不独凭栏人易老。

百年兴废更堪哀,悬知草莽化池台。

游人寻我旧游处,但觅吴山横处来。

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游览法惠寺横翠阁所作。诗开篇以吴山朝暮不同姿态起兴,尽显灵动。法惠寺横翠阁中,幽人筑阁,阁内空洞无物,唯千步冈似帘额,意境清幽。苏轼由眼前景勾起思乡情,平湖濯锦、峨眉横翠,皆是故乡记忆。他感慨雕栏易朽、人生易老,更叹百年兴废。寺庙见证着岁月变迁,繁华终成草莽。结尾“游人寻我旧游处,但觅吴山横处来”,在时空流转中,苏轼将对人生的思考、对兴衰的喟叹融入其中,于寺庙之景里,尽显豁达又深沉的心境。

图片

图片

9

宿临安净土寺

  苏轼〔宋代〕

鸡鸣发余杭,到寺已亭午。

参禅固未暇,饱食良先务。

平生睡不足,急扫清风宇。

闭门群动息,香篆起烟缕。

觉来烹石泉,紫笋发轻乳。

晚凉沐浴罢,衰发稀可数。

浩歌出门去,暮色入村坞。

微月半隐山,圆荷争泻露。

相携石桥上,夜与故人语。

明朝入山房,石镜炯当路。

昔照熊虎姿,今为猿鸟顾。

废兴何足吊,万世一仰俯。

苏轼一生宦海浮沉,此诗写于其途经临安之时。开篇写他鸡鸣出发,午时才至净土寺,顾不上参禅,先饱餐一顿,足见旅途奔波。寺中他扫屋而眠,醒来烹泉品茗,沐浴后与故人夜话石桥,尽显闲适。然而,诗中“石镜炯当路”勾起他对兴废的思考,昔日石镜映照熊虎之姿,如今只剩猿鸟顾盼。苏轼借寺庙之景与石镜的今昔对比,感慨废兴无常,万世不过一俯仰。在净土寺的短暂停留,他于宁静中参悟人生,将豁达与超脱融入诗句,让寺庙见证了他对世事的深刻洞察。

图片

图片

10

宿海会寺

苏轼〔宋代〕

篮舆三日山中行,山中信美少旷平。

下投黄泉上青冥,线路每与猿猱争。

重楼束缚遭涧坑,两股酸辛饥肠鸣。

北度飞桥踏彭铿,缭垣百步如古城。

大钟横撞千指迎,高堂延客夜不扃。

杉槽漆斛江河倾,本来无垢洗更轻。

倒床鼻息四邻惊,紞如五鼓天未明。

木鱼呼粥亮且清,不闻人声闻履声。

此诗是苏轼游历途中宿于海会寺之作。诗中先写入山之艰,三日篮舆行于崎岖山路,与猿猱争路,两股酸辛、饥肠辘辘,尽显旅途困苦。至海会寺,画风一转,飞桥、古城般的缭垣,大钟迎客,高堂夜不闭户,寺中景象宏大又安宁。僧人以江河之水般多的粥饭待客,苏轼倒床便睡,鼾声惊邻。清晨木鱼唤粥,清亮声中不见人喧,唯闻履声。海会寺的宁静祥和,让苏轼暂忘尘世劳顿,于这方净土中寻得心灵慰藉,诗中尽显他对寺庙生活的喜爱与对自然的亲近。

图片
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